分析師和業內人士表示,中國通過建立新的代工廠來提高國內芯片產能的努力可能會因美國進口必要設備的許可延遲而受到阻礙,自喬•拜登上台以來,這一問題一直沒有改善。

雖然美國允許向中國出口成熟的28納米和14納米芯片生產線設備,但此類機器的出口仍需獲得美國政府的許可。
但分析師表示,由於應用程序過多,該過程已經變得“擁擠”,並可能導致中國新芯片工廠的設備發貨延遲。
台北研究公司 Isaiah Research 的首席執行官 Eric Tseng 表示,台積電 (TSMC) 和聯合微電子等台灣芯片公司,以及總部位於上海的中芯國際 (SMIC) “漫長的審查過程”將22納米和28納米節點機器進口到中國大陸,以擴大其芯片產能。
“這可能會結束他們的產能擴張計劃”曾說。“儘管美國沒有明確禁止向中國大陸的台灣工廠出口設備,”他補充到。
台積電和中芯國際拒絕回應。聯電沒有通過電子郵件針對此事回應。
美國商務部去年 10 月收緊了出口管制,將六項新興技術指定為“對美國國家安全至關重要”,其中包括用於極紫外 (EUV) 應用和尖端 5 納米晶圓生產的計算光刻軟件。
它還根據瓦森納安排擴大了對軍民兩用技術的管制,這是一項涉及 42 個國家的多邊出口管制制度,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和俄羅斯。
儘管如此,中國在推進成熟工藝芯片的生產的同時,也在尋求在更先進的芯片技術方面建立國內能力。
政府數據顯示,在北京的慷慨補貼和中國集成電路產量在 5 月份創下歷史新高的情況下,台灣半導體公司也加入了這場國內芯片熱潮。
儘管自拜登上任以來,美國對半導體機械的出口管制規則沒有變化,也沒有官方報告稱向中國出口 28 納米機械的申請被拒絕,但美國許可的延遲仍然阻礙了產能的增加。
上海半導體研究公司 ICwise 的首席分析師顧文軍錶示,獲得美國進口設備許可的及時性一直是中國芯片公司一直在處理的一個不確定因素,許多申請早在預計會延遲的情況下提交。
中芯國際製造有限公司 (SMIC) 總部位於中國上海。
顧說,更長的交貨時間和機械製造商的供應能力有限,仍然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TrendForce 的分析師喬安妮•喬 (Joanne Chiao) 指的是從下訂單到收到交貨之間的時間,他說:“考慮到較長設備交貨時間的 [中國] 代工廠目前還沒有看到太大影響。”
然而,中芯國際聯席首席執行官趙海軍上個月在電話會議上警告稱,由於美國的限制,該公司的深圳晶圓製造廠是中芯國際和深圳政府的合資企業,設備交付可能會出現一些延遲。
28 納米工藝技術被認為是成熟的,但它對於緩解中國的一些“瓶頸”很重要,這些芯片可以用於從無線通信到物聯網設備的各種應用。
Tseng 表示,它們還可以用於智能汽車,這是一個芯片短缺的領域,也是“美國密切關注的領域”。
全球代工廠目前正試圖在芯片緊縮的情況下提高產能,成熟的 28 納米工藝需求旺盛。
全球最大的代工芯片製造商台積電在 4 月份決定斥資 28.7 億美元擴大其南京工廠的生產,該工廠生產 28 納米節點芯片。
中芯國際於去年 12 月因涉嫌與中國軍方有聯繫而被列入美國商務部實體名單,並於 3 月表示將在深圳建立一家 28 納米代工廠。